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最为惧怕的是三类危机,一是经济周期的危机、二是产业波动带来的危机、三是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而包括战争、疾病、或是地区冲突在内的第三类危机由于具有极强的脉冲性,也是最为致命的。
此次新冠病毒是极具杀伤力的,将所有制造企业置于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像放大镜一样,充分暴露企业的弱点与软肋。人的问题、供应链问题、库存问题、物流问题、设备问题,甚至一只小小的口罩也成为阻碍企业开工的瓶颈。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数字化能力强的企业面对疫情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在危机处理、响应能力与恢复速度上要远胜于仍处在“数字化边缘”的企业。
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的3个月将会是关键的疫情消化期。复工复产速度决定的是制造企业生与死的问题。
而难关过后,企业所要思考的是,如何修炼好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能够更加从容应对“VCUA”时代的各种不确定性与挑战。
以下是关于制造企业“数字化生存”的5点思考:
1、All in 移动技术,加速企业转型的全面升级
由于疫情带来了物理空间阻隔、人员隔离和交通隔离,驱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和协调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工作。很多企业开始通过以钉钉为代表的移动工具实现云办公,很大程度缓解了企业内、外部协同的压力。但移动技术的价值远不止此,它应当All in 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支撑组织在线、业务在线、协同在线与沟通在线。
比如在工厂端,移动技术可以有效连接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拉近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距离,打造无缝的“社交工厂”,让数据多跑腿,人少跑腿。例如:中国500强制造企业东方希望,传统情况下工厂生产管控需要线下紧盯操作台及巡检。而通过钉钉平台上开发的钉钉微应用,包括MES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故障维修系统与出勤系统,生产相关负责人可以线上查看生产数据、生产指标等,并线下进行故障处理,工作空间由此得以延伸,工作效率也幅提高。
天天特卖工厂则是利用钉钉订单协同工具,系统自动将工厂与买家匹配成组,由订单协同虚拟机器人在线进行生产计划管理,自动跟踪生产计划,发放任务,每日出货量自动更新,并支持订单状态异常预警功能。
未来, 移动平台给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价值将不亚于过去10年为消费互联网带来的贡献。钉钉为代表的开放平台一是提供了一个从封闭技术系统向开放技术系统演进的新平台;二是推动企业从内部资源优化向产业链协同优化演进的新物种;三是构建了一个从基于PC端业务系统向移动端转型的新载体。
2、应用开发,唯快不破
以往应用开发的节奏都是以月为单位的。但过去两周,我们看到业务系统的上线都是以天为单位。例如阿里达摩院在很短时间便开发并上线AI智能新冠筛查应用。阿里健康码也仅用几天便开发出来,并快速在全国推广。每晚上线一天一天,就有可能会有更多生命消失。而对制造企业来讲,应用早一天上线则意味着可能多卖出一批产品,或是少生产一批不良。
以天为单位的开发速度对制造企业来讲,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工具,并不是“天方夜谭”。例如:基于云端的微服务架构,库存管理、订单管理,还是CAD、ERP、MES等传统应用均可通过解耦、模块化、微服务化的方式,沉淀到数字中台。并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封装成面向特定场景、特定问题的轻量型工业APP。
工业AI的应用开发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速度。行业工程师利用低代码的开发平台/工具,通过平台提供的可视化的行业知识图谱与行业算法模型工具,仅通过“拖、拉、拽”等图形化编程方式,便可快速开发出行业/企业专属的工业智能应用。目前,阿里工业大脑平台2.0已经开放了3大行业知识图谱、19个业务模型、7个行业数据模型以及20+行业算法模型,被广泛应用到涵盖工艺优化、能耗优化、智能排程、AI质检、生产资源优化、设备故障分析及预测在内的众多生产场景中,极大程度降低工业智能应用的开发门槛。
相信很快,以天为单位的应用开发在部分业务与场景将形成常态,以便更好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3、用好第三方平台,让每一分成本都产生最大收益
中小微企业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受害者,风险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短暂的“寒冬”。以最为极限的方式降本提效是过冬的关键。但降本提效不是单纯地降低开支,而是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最大的收益。中小微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以最低成本、最小风险从数字化中要效益。因此,利用别家搭建好的、现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讲,不失为一条捷径。
第三方平台可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接入大量第三方工业APP应用,而且很多国家级平台还会给上平台的企业提供政策补贴。例如:阿里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多达300多款面向垂直行业的工业APP应用。企业可以随时接入,开箱即用。成本仅为传统工业软件的1/5,但可以带来30%运营效率的提升。企业还可以通过平台快速对接上下游资源。比如,疫情期间,阿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进行疫情物资的寻源。平台借助天天工厂、1688等电商渠道资源,为企业引流,并优化产销协同。平台还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基于智能贷款风控模型,用数据为中小微企业贷款“量体裁衣”。
4、将更多线下业务搬到线上
稻盛和夫在他的一篇文章《把萧条当作在发展的飞跃台》中强调,面对萧条与危机,企业需要做全员营销。而面对疫情,企业不仅要做全员营销,更要把营销搬到线上来做,才能缓解消费者足不出户,企业闭店带来的压力。
例如,疫情期间,红蜻蜓将线下门店快速搬到线上。1天内,线上商城搭建完毕;两天内,400多个超200人的社群建立起来,5000多名线下导购在家上岗。2月7日-17日,红蜻蜓每天离店销售额从15万起步,不断上涨,至今已突破百万元。林清轩则是快速启动全员"天猫直播",上线2小时便吸引60000多人观看,卖了近40万的山茶花油。到2月15日,林清轩的业绩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看到了数字化营销的价值。它在流量的快速聚集、用户体验与持续运营、以及服务精准化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当一部分用户在消费方式与习惯上因为此波疫情在发生改变。疫情过后,用户流量的流向与再分配将会带来C端市场的洗牌。企业必须要快速做出判断 - 是否仍然回到疫情前,以线下门店为主的运营模式,还是将线下更多流量搬到线上运营,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关系又如何梳理?另外,如何将用户的数字化运营所获取的信息实时传递给后端,以支持按需研发、按需制造与按需供应。上述问题需要企业的系统化思考,而最终所转化的行动对企业的组织、技术、人才、模式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5、人机关系将发生进一步重构
此轮疫情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人力短缺的问题。越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受到的冲击越大,例如服装纺织行业、消费电子行业。过去100多年来,为摆脱对人的过度依赖,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无人化技术上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招工难、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不说,人参与的环节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就越难以保证。而过去的自动化只是解决了体力自动化的问题,释放了人的双手双脚。接下来,企业要做的是解决知识自动化问题,以释放更多的人力。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人的经验、知识借助算力、算法传授给机器,而后者可以辅助人完成决策。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人少了,效率反而提高了。
例如:电池片生产企业,正泰新能源, 利用AI图像质检技术提高多晶电池片的检测效率。AI算法的识别准确度可达到97%。质检效率增加了一倍的同时,释放出一半的人力。东华水泥通过搭建智能能耗优化模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煤耗、电耗,并通过智能反控,实现水泥核心生产过程的“无人值守”。
每一次危机,对企业来讲都是一次试金石,总会有一大波企业被淘汰,同时一批企业成为行业新的领军者。如尼采所说,凡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加強大。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与压力,每家企业都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磨练自己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让企业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发表评论